要说古代皇宫里最神秘、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群人,那还得是乳母。别看她们只是给皇子喂奶的“奶妈”,可一旦孩子长大成了皇帝,地位立马跟着水涨船高。运气好的,能被尊称“太后”,胆子大的,甚至能插手朝政。
很多人可能会问,乳母怎么就能干预朝政呢?其实答案不复杂。因为古代皇子自小跟生母接触不多,往往是乳母陪伴时间最长,感情最亲近。
等皇子登基,最信任的不是生母,不是大臣,而是陪自己长大的乳母。历史上,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。
最早被记下名字的,是东汉的王圣。她本是汉安帝的乳母,安帝当皇帝时才十三岁,朝政基本由邓太后和邓氏家族控制。
王圣心里清楚,自己要想有出头之日,就得打压邓氏。于是她在皇帝耳边说坏话,天天挑拨。安帝本就对外戚有意见,结果对邓太后越来越疏远。
等邓太后去世,王圣彻底放开手脚。她联合宦官,告发邓氏兄弟“谋反”。安帝勃然大怒,直接把邓家满门整垮。
展开剩余76%王圣也“因功”被封为野王君,算是开了乳母被正式封爵的先例。她的女儿伯荣更是嚣张,史书记载她坐车出行,地方官都得下跪行礼,比公主还横。
王圣母女后来疯狂卖官,朝政被搅得乌烟瘴气。大臣杨震多次上书弹劾,安帝也只是训斥几句,根本舍不得动她。
王圣担心太子刘保长大后报复自己,干脆设局陷害,逼死太子的乳母王男,又捏造罪状,把刘保废为庶人。可以说,她几乎把大权握在手里。
但权力来得快,去得也快。安帝三十二岁就暴毙,阎皇后接管政权,立刻对王圣下手,把她流放雁门,女儿处死,党羽尽除。
东汉开了头,后面还有人接着玩。比如顺帝的乳母宋娥、灵帝的乳母赵娆,都和宦官勾结,趁机捞权。
只不过东汉的乳母再嚣张,也得受制于外戚。真正把乳母地位推到巅峰的,是北魏。
北魏有个特殊的制度,叫“立子杀母”。皇子一旦被立为太子,生母就必须赐死。用意很简单,就是防止后妃干政。
可问题是,太子年幼失母,身边最亲的就是乳母。于是乳母摇身一变,成了事实上的“母亲”,而且这种感情纽带非常牢固。
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,就尊乳母窦氏为“保太后”,后来常氏更是登上权力顶峰。常氏原本身份低微,被选进宫做乳母,结果遇上宫廷政变,扶持小皇帝文成帝上位。
亲生母亲郁久闾氏死得不明不白,常氏却被尊为太后,一家子全都飞黄腾达。
常氏手段极狠,文成帝宠爱的李氏生下太子后,她怕李氏母凭子贵威胁自己,直接逼死李氏,把皇太后的位子牢牢抓在手里。
常氏当政多年,权势滔天,连文成帝死后都被追谥为“昭太后”,规格比亲生母亲还高。
这种情况持续到孝文帝,才算结束。他觉得这规矩太荒唐,废除了“立子杀母”,乳母的地位才逐渐回归正常。
到了唐宋,乳母虽然还会被封赏,但更多是象征性的,比如封夫人、给封号。宋仁宗甚至把乳母的女儿纳入后宫,元代更夸张,不光皇帝的乳母能得封赏,连皇亲国戚的乳母也能跟着受益。
明清的做法就不同了,明代前期管得很严,乳母统一住在“奶子府”,生活完全由宫廷控制,防止她们和外界勾结。
可一旦国力衰落,皇帝昏庸,乳母还是会钻空子,最典型的就是明熹宗的乳母客氏。
熹宗即位时年幼,客氏一跃成为“奉圣夫人”。她不仅长期留居内廷,还和魏忠贤结成同盟。魏忠贤在朝廷外打压异己,客氏在后宫整治妃嫔,二人把持政权六年,把明朝搞得乌烟瘴气。
熹宗死后,崇祯一上台就把客氏活活打死,算是给这段荒唐历史画上句号。
清朝干脆吸取教训,乳母哺育期一结束就得离宫,最多赏点钱,不许沾染政事,从制度上止住了乳母干政的可能。
说到底,乳母能干政,根子还是皇权太大,皇帝个人感情往往凌驾于制度之上。外戚乱政、宦官弄权、乳母干政,本质上都是制度失衡的表现。
发布于:广东省金石策略,实盘配资门户,正规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