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1日晚,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关注:此前感染“食脑虫”狒狒阿米巴原虫的6岁男童君君(化名),经多方全力救治仍未能战胜病魔,生命永远停留在了6岁8个月。当晚,君君妈妈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封饱含悲痛与感激的“君宝贝和妈妈的感谢信”,向一直关心孩子病情的网友们宣告了这一噩耗。
“大家好我叫尹钧哲,小名君君,今年我6岁8个月了,再过3个多月我就要过7岁生日了,可是我的生命留在了6岁8个月……真的非常感谢大家,爱你们的君宝贝!”信中,君君妈妈以孩子的口吻,诉说着这份难以承受的悲痛,同时对家人、热心网友以及医护人员的帮助表达了深深的感激,“感谢家人前前后后帮忙处理事情,没有大家的帮助我跟孩子爸爸没有能力做这么多的事情,感谢那么多好心人的帮助,让我们在这么艰难的日子里没有为了医疗费东奔西走,一直陪在孩子身边。很抱歉大家一直在等我更新好消息,可是一次次都让大家失望了 。”
次日,心情极度低落的君君妈妈告诉紫牛新闻记者,目前一家人正在处理孩子的后事,暂时不需要外界帮助。
事情还要从今年6月说起。6月16日,君君在幼儿园打完水仗后,第二天便开始持续发烧。心急如焚的父母带着孩子辗转当地多家医院进行检查,然而病因却始终未能查明。在当地医院的建议下,6月27日,家长将君君转院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。经过一系列检查,最终确诊孩子感染了“狒狒阿米巴原虫”,也就是俗称的“食脑虫” 。
对于孩子感染的原因,君君妈妈回忆,医生告知这种病有潜伏期,自己起初以为是打水仗造成的水源感染,但仔细回想,两个月前还曾带孩子去公园河边捞鱼,当时也接触到了公园河水,具体感染途径目前仍无法确定 。
确诊后,君君一家陷入了与病魔的艰难抗争。7月2日,医院邀请包括张文宏在内的感染科专家进行会诊,会诊结果建议使用国产的硝羟喹啉进行治疗,不过该药物的使用需走伦理用药流程,审批时间未知。幸运的是,在热心网友的帮助下,君君妈妈联系到了此前治愈孩子的家长,对方推荐了相关制药公司。7月3日,君君妈妈表示已与制药公司取得联系,医生也迅速跟进,药物使用流程正式启动 。
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,医院、药厂以及众多热心网友纷纷伸出援手,君君尝试了各类药物和治疗方案。然而,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情极为凶险,病死率高达98%,目前医学上仍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。8月7日,君君妈妈发文称孩子已在PICU(儿童重症监护病房)度过了27天 。
尽管所有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但命运还是未能眷顾这个年幼的生命。经过一个多月的全力抢救,君君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君君的不幸离世,让“食脑虫”这一鲜为人知的寄生虫病再次进入公众视野。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研究员卢艳介绍,“食脑虫”并非真正的虫子,而是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等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的俗称。这类寄生虫广泛存在于淡水、土壤等自然环境中,可通过鼻腔、口腔或皮肤伤口侵入人体,因其致病过程凶险,易引发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等,导致脑组织损伤,故而被称为“食脑虫” 。
数据显示,我国迄今累计报告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病例仅40余例,属于罕见的寄生虫病。早期感染症状以皮肤病变为主,后期会进展为脑炎症状,如发热、头痛、呕吐、易怒和嗜睡等。由于病程发展迅速,且症状与其他脑炎极易混淆,“早发现、早诊断”成为救治的关键。专家特别强调,野外戏水后若出现相关症状,务必立即就医,并主动告知医生涉水经历 。
为有效预防“食脑虫”感染,疾控机构提出了五项针对性建议:尽量避免在野外湖泊游泳或戏水,防止搅动水体沉积物;在自然水体活动时佩戴鼻夹、泳镜,保护口鼻;皮肤有破损时,避免接触自然水体;使用灭菌生理盐水或煮沸冷却后的水冲洗鼻腔;长期未使用的水管,需先排放积水再使用 。
君君的离去令人痛心不已,也为广大家长敲响了警钟。在炎炎夏日,孩子们玩水嬉戏时,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,避免接触可能存在寄生虫的自然水体,守护好孩子的健康与安全。愿君君在天堂不再有痛苦,也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。
金石策略,实盘配资门户,正规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