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一八事变发生后,随着日军步步逼近,仅仅四个月的时间,整个东三省的主要城市以及关键铁路就被日军占领,资源丰富的森林、矿产和大批物资也全都被侵占。这其中,吉林省无疑也未能幸免,接下来,我们要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吉林辑安县(现为吉林集安县)榆树乡的一段往事。
辑安县地处吉林省东南部,历史悠久。明朝时期,这里属于东宁府管辖,到了明朝后期,逐渐成为女真人的主要聚居地。值得一提的是,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时,选定的都城赫图阿拉(今新宾老城)距离辑安并不远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朝廷下令划分通化、怀仁等地设立新县,便诞生了辑安。
辑安二字来源深厚,有着特殊的意义。在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中,记载有“陛下登基,臣服天下,辑安中国”,其中“辑安”意指辑文安武,劝谏皇帝安定民心,使国家保持安宁。而这个地方正好位于边疆,因而“辑安”也象征着外敌安抚与内地安宁的双重涵义。从建立县治以来,辑安这个小镇便过上了宁静安详的生活。无论是清朝的灭亡还是民国的建立,都未能动摇这里的平静。人们依山而居,依水而生,过着自给自足、和谐安定的生活。
展开剩余76%然而,这一切的安宁在1932年6月被彻底打破。日军的侵略,早在当年3月便悄然开始。当地老人回忆说,1932年春天,鸭绿江开江时,江面上的冰层被大风吹裂,发出轰隆隆的巨响。这种“武开江”现象并不常见,尤其是江面上刮起的强风,将冰块撕裂,仿佛预示着不祥的消息。几个月后,当地才知道,原来这些轰响正是日军在上游炸冰,为的是准备向辑安进攻。
随着日军的逼近,辑安县的民众展现出强烈的抗争精神。许多人放下了过去的纷争,加入了反抗日军的行列。当地的“绿林好汉”们,曾与官府斗争多年,但在民族存亡的关头,他们却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。锦西一带的“亮山”胡子头刘存启,就主动与锦州公安局长苑风台合作,组建抗日力量。除了刘存启,还有许多东北义勇军的领袖纷纷投身抗日队伍,其中包括“老梯子”的高鹏振和“宫傻子”的宫振山等人。
在这场反抗战中,许多当地普通百姓,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加入了抗争。而吉林辑安县的地主侯福才,便是其中一位特殊的代表。侯福才是地地道道的辑安人,祖辈靠耕作生活,家境逐渐富裕起来。到了侯福才这一代,家中不仅有上百亩土地,还修建了气派的高墙大院,且拥有三个妻子。
不过,侯福才并不幸福。他最担心的,是独子的问题。由于大老婆不能生育,他不得不迎娶了两位小老婆,而儿子正是由二老婆所生。侯福才希望儿子能继承家业,维持家族的荣光。然而,儿子却并不满足于这个期待。九一八事变后,儿子毅然决定投身抗日义勇军,让侯福才心急如焚。知道儿子去了抗日队伍后,侯福才气得满院子大骂:“你败家也就算了,怎么还要拿小命去送死?”
就在侯福才为儿子的事烦恼时,日军已经悄悄逼近了辑安。初时,侯福才抱持着保全家业的想法,决定避开纷争,尽量远离战斗。然而,日军的到来改变了一切。日军向辑安进攻时,恰巧找上了侯福才的家。由于他家位置优越,临近江边,又有坚固的院墙,成为了日军的理想驻守地点。
日军闯入侯福才家后,侯福才不敢反抗,竭尽全力去讨好日军,提供他们需要的物品和食物。日复一日,侯福才疲惫不堪,但为了保住家人和财产,他只能忍气吞声。然而,这一切并没有改变乡亲们的看法,大家都对他的行为产生了不满,背后议论纷纷,称他为“软骨头”。但侯福才并未放在心上,唯独在深夜时,他会跪在院中的“索伦杆子”前,默默祈祷,企图获得上天的庇佑。
几天后,一件令人痛心的事发生了。那天晚上,侯福才忙完日军的琐事,坐在院角无所事事,突然听到东厢房内传来惨叫声。原来,侯福才最小的妻子在被日军侵犯,侯福才冲进去救援,却被日本兵用枪托狠狠击打,当场昏厥过去。等侯福才醒来时,看到的是自己妻子的尸体。
那晚,侯家大院火光冲天,惨叫声震天响。第二天,乡亲们赶来时,只见大院变成了废墟,日军的尸体四散一地。原来,侯福才在自己家院子里洒满汽油,并引燃了火堆,成功将日军活活烧死。而他自己,则在“索伦杆子”下抱着小老婆的尸体,英勇殉国。
侯福才的死,改变了乡亲们对他的看法。曾经瞧不起他的邻居们,纷纷前来安葬他。甚至连他的妻子,在得知真相后,也回到了他身边。而半年的时间后,侯福才的儿子,也在抗日战斗中壮烈牺牲,他在临终时还不忘安慰父母,并表示:“对不起爹娘,但我对得起祖宗。”
这段往事,正是九一八之后东北抗战的缩影。虽然许多百姓可能并无大志,甚至有时充满自私,但当国家面临危难时,他们依旧展现出了顽强的抗争精神。正如侯福才一样,他本是一个普通的乡绅,但在国家危亡时,最终站了出来,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和家国的底线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石策略,实盘配资门户,正规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