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及盛唐的光辉史篇,往往绕不开一位核心人物:唐太宗李世民。尽管他登基的直接导火索是“玄武门之变”,但无人能否认他对大唐前期稳定与兴盛所奠定的基础。若没有他在贞观年间推行的政治清明、用人有道、社会安定的治理框架,后世的鼎盛可能会大打折扣。除了治国有方,李世民在文学领域也颇具才华。与那些靠肉搏与机缘崛起的皇帝相比,他更像是出身官宦世家的君主,文武兼备,善于以文德辅政。本文要谈的这首诗,就是他赐给大臣萧瑀的一篇佳作,开篇便以两句久传不衰的千古名句奠定基调,气势仿佛在提醒后人:真正的忠诚与坚韧,终要经得起风浪的考验。
《赐萧瑀》——(唐·李世民)
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
勇夫安识义,智者必怀仁。
就这四句,文章往往先以直白的译意呈现其精神内涵:只有在暴烈的狂风中,才能真正认清草木的坚韧;只有在动乱的时代,才会显现出忠诚的臣子本色。也就是说,乱世是识人之试金石,严酷的环境揭示了人心与品德的真相。紧接着,作者又以简练的笔触强调:真正拥有勇气的人,才能理解并坚持大义;而只有具备智慧与勇气的人,才会在心里自觉地怀抱仁德。若只具备勇而无仁,或具备智而无义,其价值便大打折扣。换言之,勇与智若缺乏仁义的指引,便难以成为真正的忠臣。
展开剩余62%萧瑀究竟是谁?他是南朝梁明帝的第七子,也是隋炀帝萧皇后的弟弟。家族背景显赫、血脉相连的荣誉在他身上并不只是一种光环,他后来归顺唐朝,曾被封为宋国公。李世民即位后,萧瑀在宰相之位上游走六次又被罢,宛如风浪中的浮舟一般起伏不定。公元之际的政治风云,使他的命运在高位与低位之间来回摆动。李世民对他并非一味信任或排斥,而是在对太子教育有成的基础之上,赋予他“特进”的称号,并将这首诗赐予萧瑀,以示认可与勉励,同时称赞他“卿之忠直,古人不过”。
这首诗的前两句,已成为传颂千年的格言,被后世多以用来赞誉那些在艰难考验中依然坚定不移的人。所谓“疾风知劲草”,出自《东观汉记·王霸传》,李世民在此借用其意,意在肯定萧瑀在乱世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忠诚,仿佛大浪淘沙后方显的黄金一样珍贵。紧接着的“板荡识诚臣”中的“板荡”“荡”则借自《诗经》中的篇章意象,常用于形容周代政治败坏之乱局。因此,在风平浪静的朝政阶段,忠臣的忠诚往往不易被察觉;但当乱象来临,真正的忠臣才会在动荡中一一显现出来。
后两句则继续对萧瑀的德行作出高度评价:在那些只懂勇、或只懂谋的人眼中,真正的“义”往往难以理解和把握;而具备勇与智并重的人,必然心怀仁德,方能成为国家需要的忠臣。换句话说,只有具备勇气与智慧并且以仁爱为根基的人,才能被视作诚实的臣子,萧瑀正是这样一位兼具勇与仁的贤臣。
尽管这首诗字数不多,却在极短的篇幅里揭示了跨越时空的道理:前两句点出考验的普遍规律,后两句揭示勇智仁义之间的紧密关系。它不仅是对萧瑀个人品行的褒扬,更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唐太宗对理想臣子应具之态的期许,以及他愿以诗歌勉励天下忠诚之臣的治理理念。通过这四句简洁而深刻的句子,李世民向人们传达了用人之道:在风云变幻之中,惟有忠诚、勇气、智慧与仁爱并行,方能成就大功,方能让国家在动荡后走向长久的安定与光明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石策略,实盘配资门户,正规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